close

  □晨報記者 李星言 朱曉芳
  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本市將在這個雙休日舉辦“放飛夢想——上海市中小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月”系列活動。
  多年來,本市不少中小學採用各種富有趣味的創新手段,將古詩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作為拓展課程,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中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
  從8月下旬至今,一系列旨在推動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的活動在本市遍地開花。上海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徐維新帶來曲藝講座,“我是非遺小傳承人”大賽的選手在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手工技藝等各個門類展現傳統文化才藝,本周六上午,本市還將在襄陽公園舉行“放飛夢想——上海市中小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月”系列活動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游園會”。
  多年來,本市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教育內涵,拓展民族文化教育內容。市教委網站及時發佈“非遺”目錄,聚集推出國家級“非遺”項目20餘項,有“梨園新蕾——京昆戲曲”、“翰墨菁華——中國書畫”、“絲 弦華韻——民族器樂”、“工 藝 奇葩——民間工藝”、“華 夏 神韻——民歌民舞”等,引領學生汲取民族藝術精華,傳承國粹。
  各區縣結合本區域特點,推介地方級“非遺”項目70餘項,作為區域開展民族教育活動的自選項目,如“黑陶藝術”、“打蓮湘”、“農民畫”、“鑼鼓書”、“草編”、“上海灘簧”、“皮影”、“滾燈”、“剪紙”等,加深當代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熱愛之情。
  此外,上海市教委還與文物部門聯手共建國家指南針計劃專項青少年實踐基地,將基地建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平臺,每年接待3萬餘名學生。
  [課堂現場]
  誦讀古詩文,體悟古詩的美好意境
  下課時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這個月亮真可愛!”昨天下午,盧灣一中心小學一年級7班的女生黃韻宜指著黑板上掛著的大幅圖畫,悄悄對同學說。她和班上另外37名同學一起,上了人生第一節“明智課”。
  多年來,這所小學的學生每周都要上一節“明智課”,通過誦讀古詩文,讓孩子領略古詩文的意境,體悟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而昨天,這群小一新生學的就是李白的《靜夜思》。
  黑板上掛著的大圖,是由美術老師繪製的卡通版《靜夜思》詩配畫,大樹下、井台旁,萌萌的詩人抬頭望著月亮,若有所思。看著學生好奇的目光,語文老師吳珍指著畫中的場景,用充滿趣味的小故事介紹了這首詩的題目和背景,隨後開始進行範讀,接著又逐句讓學生跟讀,還用男女生交替誦讀、師生逐句互讀等趣味方式讓學生誦讀三五遍。
  吳珍在領讀時還加入自編的動作,抬頭指指天上,意為“舉頭望明月”,低頭用手指指腦袋,意為“低頭思故鄉”。接下來的游戲環節,便是讓學生自編動作“表演”這首詩。這讓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大家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地上臺表演。下課鈴聲響起時,不少學生意猶未盡。
  在副校長鄧衛紅看來,原先學生要花心思記生字,不能充分體會古詩的美感,而現在古詩僅作聽讀誦讀要求,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古詩朗朗上口的音韻美,發揮想象力,體悟古詩的美好意境。
  每天15分鐘誦讀古詩文
  昨天7點45分,浦東尚德實驗學校一間教室里,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在尚德實驗學校,學生每天晨讀的15分鐘,都會誦讀古詩文。
  每學期,學生會先誦讀完課本內的古詩文,然後,誦讀額外增加的五六首課外古詩文,之後,還要學習自編的國學教材。每年3月份的讀書節上,每個學生都會上四堂國學課。每學期,每個學生還要參與“傳統文化閱讀考核”。
  [名師踐行]
  特級教師希望編寫上海版國學教材
  復旦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一直是國學教育的推動者和大力實踐者。他雖然已經退休,但一直沒有走下講臺。今年,黃玉峰又在教國際班的學生學國學。
  黃玉峰稱:“從去年9月開始,復旦附中高一和高二的兩個文科班(共計72人),進行了國學學習。上課時間為隔周周日的下午半天,同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穿插教學。學生對課程的反映良好,積極性也很高。後來,國際班學生也加入了國學的學習隊伍。”事實上,黃玉峰從1997年就開始國學教育,一直用《論語》、《孟子》作為教材。
  黃玉峰希望能集合數十位專家,用一到兩年的時間,編寫出上海版的國學教材,然後推廣到各個中小學。
  [家長觀點]
  培養、激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孫女士的女兒是一名小一新生。在孫女士看來,中小學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固然可喜,但探索如何科學地教授更為重要,“比如語文老師自己對古詩詞是不是有很好的研究,會用什麼樣的教學形式,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還是讓學生先領略全詩的意境,是強調認字默寫背誦的即時效果,還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長遠發展……這些做法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希望老師能通過更多創新有趣的形式,真正培養、激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徐女士的女兒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她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素養。孩子幼兒園時就報讀了國學班,會大段大段地背誦《三字經》、《弟子規》,也認得其中的一些字,但其實並不完全理解文意。上小學後,孩子在學校組織的一些吟誦、表演與傳統文化趣味活動中對這些古文經典有了認知,這時才真正萌發了興趣,這也讓徐女士感慨:“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吸納,不在於多認識幾個字或是會背幾篇文章,而是真正理解經典著作的含義,體會古詩詞的音韻美。”  (原標題:上海中小學多措並舉傳承中華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giyvh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